戰火蔓延後~
華沙 & 克拉科夫
關於波蘭
國名:
波蘭共和國 Republic of Poland (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
位置:
位處歐洲中心地帶東歐平原,北臨波羅的海及與俄羅斯海外領土卡立寧格勒州相接,東北為立陶宛、東為白俄羅斯、東南為烏克蘭、南部分別與捷克及斯洛伐克為鄰,整個西部則與德國銜接。
波蘭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影響,導致歷史上連連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波瀾"不斷…。
面積:
國土面積312,679平方公里。為歐洲第9大國、中歐最大的國家。( 約為台灣的9.6倍大 )
國土略呈正方形狀,東西與南北國境相距各約600公里。除了南部與捷克接壤的山區外,絕大部分皆為海拔300公尺以下之平原,森林面積比例約佔27%。
人口:
波蘭人口總數約3880萬人。名列歐洲第8位、世界第29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波蘭曾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聚居地之一(人數多達300萬),但二戰的移民潮使波蘭漸漸成為一個單一種族國家。現在波蘭境內人種以波蘭人為主(佔98%),其他少數民族包括德意志人(1.3%)、烏克蘭人(0.6%)、白俄羅斯人(0.5%)等。移居國外之波蘭人約為1,400至1,700萬人之多,其中以美國最多(約900萬人),前蘇聯各共和國250萬次之。
首都:
華沙Warsaw(波蘭語Warszawa)
語言:
主要為波蘭語,最常用的外語則是德語。
公共交通、商業空間及景點、博物館、菜單幾乎看不到英文,但多數地方使用簡單的英語還是可以溝通的。(中老年人較懂得德語、俄語;年輕人則普遍學習英文)。
氣候:
大陸型氣候,受波羅的海影響,氣候型態多變且乾燥。秋雨、冬雪、春夏溫暖但是日夜溫差大。
夏天僅有一個月(7月底至8月底) 平均溫度約 23-28度,日照時間相當長,四點天亮、晚上九、十點才漸天黑;春秋季約8-15度;冬天會下雪(11月到3月底)約零下5至15度左右,日照時間短,大約下午四點就天黑了。
宗教:
95%信仰天主教,虔誠尊崇聖母瑪莉亞。僅有少數5%信奉東正教及基督教。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波蘭人,雖然他已於2005年辭世仍但至今仍深受波蘭人景仰。波蘭是今日歐洲少數對宗教仍舊相當虔誠的國家,境內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氣氛非常濃厚。
經濟:
是目前歐洲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每年的經濟成長率超過6%。
主要工業為:機械製造、鋼鐵、煤炭開采、化工、造船、食品加工、玻璃、飲料、紡織等。目前波蘭按GDP計算是世界排名第21位的經濟大國,並有逐漸攀升之潛力。波蘭已於2004年加入歐盟,並計劃於2011年加入歐元區 (2011年4月在波蘭旅遊期間,波蘭仍尚未加入歐元區)。
貨幣:
茲羅提Polish Zolty (PLN) (波蘭目前尚未加入歐元區)
名人:
蕭邦~鋼琴家 / 居禮夫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哥白尼~天文學家 / 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古蹟:
*目前波蘭境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如下:
1978克拉科夫古城區
1978 (2008)維耶利奇卡鹽礦
1979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
1980華沙古城區
1992札莫希奇古城
1997中世紀古托倫城
1997馬爾堡的條頓騎士城堡
1999卡瓦利亞澤布日多夫斯卡:矯飾主義的建築及園林景觀
2001札沃爾和思維得尼加的和平教堂
2003小波蘭南部之木造教堂群
2006弗羅茨瓦夫百年廳
歷史:
波蘭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定居,波蘭王國成立於西元963年。
波蘭的黃金歲月是在16世紀的第一共和時期,當時波蘭與立陶宛合併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1772年被俄羅斯、德意志、奧地利三國所瓜分佔領。直至1918年取得獨立,成立了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波蘭的領土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兩國同時入侵,同年的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兩國對波蘭的瓜分佔領。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納粹佔領了波蘭全境。 1944年蘇聯軍隊攻入波蘭,在解放了的盧布林成立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臨時政府,根據協議與國土重新劃分,波蘭於1945年6月28日組成以盧布林政府為基礎的新政府。
▼ 二戰期間 (1939~1945年) 波蘭有600萬人口在戰亂中喪生,70%的工廠與1/3的耕地被毀,整個華沙也化為一片瓦礫。(電影"戰地琴人"的劇情時空背景剛好就是在秒寫當時戰亂中的華沙;在去過波蘭的華沙與克拉科夫近郊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回來再觀看這部電影,感覺自己的心境更貼近波蘭了,像是往事歷歷在目呈現在眼前一般,看完電影之後許久許久心中依舊會感到心酸…)
▼ 儘管曾經歷經連連的戰火襲擊,波蘭人死傷慘重、戰後的重建工作也困難重重。但波蘭人仍展現出強韌的意志力齊心重建他們的家園。六十多年後的今天,波蘭一切恢復了平靜與詳和,看到這些小朋友與年輕人的笑容,似乎在訴說~所以的惡夢都已經過去了…。
看看他們手上的樂器!?!? 他們真的很可愛! 兩個不認識的人~那個女生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在蕭邦公園"自彈自唱",那個男生走過來觀賞了一下,也加入大聲高歌一起表演…。
華沙為波蘭首都、也是波蘭最大的城市
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SCO)評選為世界遺產。「華沙古城」是華沙最具歷史意義、最具有中古世紀特色的景點之一。二戰期間,華沙因戰火波及幾近全毀,整個古城區因炮火轟炸而夷為平地,現在的波蘭古城區,是戰後波蘭人民展現其強韌民族意識,耗費五年的時間、體力與金錢,同心齊力依相片影像及腦海記憶重新拼湊還原、一磚一瓦共同重建完成的「複刻版華沙古城」。
華沙「老城區」位於維斯瓦河西岸,古城周圍築有高聳的城牆及護城河。宏偉壯觀紅色尖頂建築群,環繞著紅磚砌成的十三世紀內牆和十四世紀的外牆之復古式城堡看起來非常具有懷舊氣息、卻也更加的醒目耀眼。古城區的舊市集廣場有著濃濃的東歐氣息與中古世紀的風貌,咖啡廳、餐館、商店、紀念品及藝術品攤位與絡繹不絕的人群,把整個市集妝點得更加的熱鬧繽紛…。
「新城區」則有著許多壯觀華麗的巴洛克建築,整條街上放眼望去盡是文藝復興的華麗宅邸、教堂、學校、與比比皆是的雕像與藝術創作,整個街道整齊且富有人文氣息。
我想任何一個旅者~只要在華沙的新舊城區走一圈,一定會跟我有一樣的感動「雖然歷經戰火一再的摧殘,波蘭人的強韌意志力與民族意識真的很令人佩服」。
▼ 蕭邦公園
▼ 華沙-新城區街道與建築
▼ 天文學家-哥白尼銅像 & 我的好朋友-吳小琴人像
▼ 華沙-居禮夫人故居
▼ 華沙-聖十字教堂
▼ 進入聖十字教堂才驚訝的發現~教堂內正好有彌撒活動進行中…。曾經參觀過為數不少的教堂,但這卻是第一次能這麼貼近、感受到天主教的宗教活動儀式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感覺很特別、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
* 原來~"紅衣主教"真的就是要穿紅衣嗎? 在教堂內,全身鮮紅的衣服真的很醒目!
▼ 華沙-古城門&城牆
▼ 華沙-老城廣場
▼ 華沙市徽-美人魚銅像
▼ 華沙老城區-中古世紀懷舊之旅,四處閒逛趴趴走…
波蘭文化古都 克拉科夫
為波蘭第二大城,也是波蘭的前首都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唯一僅存、倖免於戰亂摧毀破壞的古老城市。克拉克古城完整的保留著最原始的懷舊街道風貌與中古世紀的建築藝術,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SCO)列為世界遺產、同時也被評鑑為十二座世界最美麗、保存最完美的古城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曾是東歐最繁榮、最新進、最強大的國家。克拉克夫這座13世紀的先進商業城鎮曾是歐洲文化和科學的中心,擁有歐洲最大的露天市場,以及為數眾多的華麗歷史建築、豪華宮殿及教堂。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就是在克拉克大學接受教育的、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故鄉也就是在這裡。
克拉克古城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有~哥德式建築「聖瑪麗亞教堂」、文藝復興風格的「紡織館」、「市政廳塔」。古城區內商店林立,中央廣場上五顏六色的各式小吃及紀念品攤商匯集,加上馬車、遊客穿梭其間、人來人往,整個古城區熱鬧非凡。
尤其入夜後的古城區更呈現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懷舊浪漫氣氛,整條街上、咖啡廳、小酒館內都擠滿了當地年輕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那樣的氛圍,真的會讓人不想離開,很想繼續在古城區內閒逛到精疲力竭才罷休…
▼ 抵達克拉克古城已是晚上八點了,但天色還是很亮。於是大夥兒趕緊進城逛逛去~
▼ 紡織館裡頭的市集&周邊的藝術品、紀念品、波蘭傳統小糕點等之攤商…
▼ 在古城內的特色地窖餐廳享用波蘭風味的"傳統波式蘋果煨鴨大餐"。這個餐廳真的是燈光美氣氛佳,在這裡用餐真的很不錯!
▼ 夜間的聖瑪麗亞教堂
▼ 文藝復興風格的-紡織館
▼ 克拉克古城區的夜晚許多商店打烊了,但街道上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咖啡廳、小酒館更是熱鬧非凡。雖然玩了一天、也很累了,但是這個繽紛的不夜城,真的會讓人充滿驚喜、精神亢奮…
▼ 準備出城去了!! 因為會在克拉科夫住兩晚,明天參觀完奧斯威辛集中營,晚上還會再次進古城來遊蕩,同時享用豐盛美味的"波式嫩煎鱒魚大餐"。期待囉!…
後記
華沙&克拉科夫是波蘭的兩大主要城市。雖然都曾經一再飽受戰火攻擊與國土被分割佔領,但兩個城市的命運卻大大的不同。波蘭因戰火波及死傷慘重、整個華沙也因戰爭導致整個城市被摧毀;而克拉科夫卻奇蹟的幸運躲過戰亂襲擊,完好的保存了其最原始的中古世紀建築風貌。雖然一個是災後重建的"仿古城"、一個是完整的懷舊"古建築藝術之都",但兩個城市真的都很漂亮,我很難比較出究竟是哪個城市較具特色。
真的很開心!我的旅遊夢想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波蘭這個飽受波瀾、歷經風霜的文化古都真的很值得一遊。
2011~我的波蘭遊記:
■ 波蘭(一) 華沙 & 克拉科夫 ■ 波蘭(二) Auschwitz 奧斯威辛集中營 ■ 波蘭(三) 一個令人驚艷的美麗國度
回首頁 *﹏當 sisi 遇上了 isis ﹏*